本报记者 王军江
谋发展时不我待,重实干只争朝夕。
寒冬时节,放眼秦东大地,从繁忙的施工场地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从承载希望的规划蓝图到厂房林立的现实图景,一个个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一家家企业接踵入驻、一条条生产线建成投用,工业园区里日新月异,厂房车间内繁忙有序,渭南市域内处处热潮涌动,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
回望2023,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年”活动为统领,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擎,铆足干劲、奋力攻坚,高标准抓好项目谋划,高效率推动项目落地,高质量推进项目投产,重点项目建设热度不降、力度不松、速度不减,不断刷新着项目建设的“进度条”,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高质量发展之“稳”,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为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千方百计谋项目抓招商
项目源于谋划。2023年,按照《渭南市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实施方案》部署,我市进一步优化完善“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坚持把高质量要求落实到项目建设各环节、全过程,围绕产业强化项目招引,紧盯政策做优项目储备,着力做大总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培育谋划了一批引领性、成长性强的新项目、好项目。
我市立足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突出产业项目谋划招引和储备,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坚持产业引领带动,围绕353产业集群和15条产业链,邀请西交大、西工大等高校专家学者,组建8个产业集群策划研究专班,策划包装重大产业类项目541个,总投资2600亿元;围绕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采取专题培训、滚动轮训、深入县(市、区)一线送政策、送服务等方式,全面提升和完善储备项目1402个,估算投资2712.3亿元。
我市狠抓招商引资,坚持市县“一把手”与企业家座谈、带队叩门招商、定期召开早餐会推进项目工作机制,设立10亿元高端制造产业基金,各县(市、区)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招引任务全部完成,航空零组件智能化产业园等465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到位资金1690亿元;精心谋划储备和筛选申报项目,争取中省预算项目投资77.2亿元,发行政府债券项目投资146.5亿元,筛选储备国债项目投资1155亿元。
全力以赴抓落实促发展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2023年,全市50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超预期目标2.8个百分点,富平液态奶生产线等173个项目建成投产。
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166个工业类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9.3%,大荔县屋顶式光伏、富阎轻钢结构产业园、韩城市龙钢公司机械化一次料场等61个项目投产,大唐大荔20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蒲城特莱晶C3099生产项目、白水县西固煤业产能提升建设项目等当年竣工投产、当年入库,渭南高新区中粮粮谷年产90万吨小麦加工、渭南高新区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工业化示范生产线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154个城市更新及基础设施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用;渭南城投能源公司天然气储气库配套管网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建成绿地广场23个,地下停车场8000平方米,打通“断头路”13条、完成城市道路建设16条。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