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能力 通讯员 吕晓杰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近年来,富平县聚焦打造中国北方最美县城目标,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构建“弱有众扶”、打造“爱心之城”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织密网络 兜牢民生底线
“政府的关爱让我感觉很幸福,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富平县城关街道车站社区居民余红侠说。
余红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没有劳动能力。街道办和社区帮她办理了低保和医保,申请了廉租房,社工还定期对她进行探望,及时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她很感激。
对困难群众给予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温度。近年来,富平县聚焦弱有所扶,立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服务方式,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针对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富平县民政局逐步拓展制度覆盖面,将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镇(街道),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城关街道车站社区推出的“七色彩虹”救助工作法、书店社区推出的“双五和合”救助工作法,让困难群众救助有门、办事快捷、心里温暖。实行“政府+慈善+社会组织”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强化部门联动,链接社会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构建起“大难众帮、小难小帮”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切实发挥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同时,发挥“五社联动”作用,个性化地开展“一老一小”常态化探访服务活动,为困难群体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集中救助等个案帮扶及各类特色活动。2024年,共探访困难群众49821人次,提供个性化关爱服务36993人次,圆梦微心愿334人次。
针对特困供养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富平县中心敬老院配备专业护理人员,为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疾病治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富平县民政局年均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09亿元,惠及3.6万人,城乡低保对象1.9万人,年均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万余人次,实施临时救助3350人次,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将党的关心关爱转化为困难群众自立自强、改变困难面貌的动力。
精准施策 助残更有温度
“我这眼睛已经看不清东西很多年了,这次做了手术效果非常好。”家住富平县东华街道五星村的李奶奶说道。
“复明一号”是亚洲防盲基金会向陕西省残联捐赠的首部流动眼科手术车,27年来,“复明一号”已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近6万例。2024年7月,在富平县残联的协调下,“复明一号”开进富平县,为140名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免费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
与此同时,富平县残联还通过岗位推荐、技能培训、自主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帮助残疾人就业,提升其社会融入感与自我价值感。1988年出生的马浩,从小患有听力障碍,18岁那年,接触到了华州皮影,从此就迷上了这一传统的雕刻技艺,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富平县残联积极支持马浩创业,将其作为扶持对象。
“我们除了帮助残疾人争资引项外,做的更多的是为残疾人推荐就业岗位,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帮扶,让他们经济独立,实现人生价值。”富平县残联教育就业股股长孙红梅说。
2024年12月底,富平县还建成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创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专业的导师团队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服务。
富平县残联还积极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开展“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的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把残疾人文化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使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
2024年,富平县残联为156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14097名残疾人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1630余件,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0场次,累计培训400余人。
特殊教育 助力残疾儿童追梦
“我娃现在上三年级了,在这几年的学校生活中,我看到老师对每个娃都很用心,孩子在这里进步很大,认识了很多字,有了自己的伙伴儿。”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长李女士说道。
残疾儿童是折翼的天使。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以“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学会生存、融入社会”为办学目标,坚持用爱履行职责,用心承载教育,努力让每个特殊学生都能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快乐成长。
据了解,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已累计为173个学生家庭申请民政补助金10万元,3名学生享受中物院补助3000元,相关社会单位每月资助一名贫困学生500元,已累计资助19人。
“我校根据特殊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和缺陷补偿教育。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技能培养,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路金宁说。
小娜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初见小娜时,她正一个人在手工室用黏土捏动物,一块黏土在她的手上,通过揉、搓、捏、粘合等过程,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短短的时间,从最初的框架到最后的成品,她始终认真对待,每个细节都能精准把握。
小娜从小就对手工、画画很感兴趣。为了鼓励小娜创作,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她专门成立了工作室。从简单的小狗、鸭子,再到复杂的袋鼠、熊猫、蜘蛛,小娜的黏土作品从单一的动物发展成完整的系列作品。
“通过我们学校所有老师的努力和搭建的这个平台,为孩子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小娜的班主任冯文艳说。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下一步,富平县将聚焦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两项制度”衔接并轨试点工作,全面构建精准、高效、智慧、温暖的“弱有众扶”新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弱势群体,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