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动能转换、新质培育 加快建设具有渭南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论学习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聚力动能转换、新质培育,加快建设具有渭南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锚定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
加快建设具有渭南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在提升创新驱动引领力上下功夫。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产业质变,也形成不了新质生产力。要以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巩固提升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建设成效,落实好“三项改革”,优化科创基金投资机制,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培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渭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要加大秦创原增材制造产业、羊乳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力度,健全“科小—高企—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持续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构建完善的创新企业成长链条,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力争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00家、石羊农科在北交所上市、木王科技在新三板挂牌,让创新活力在东秦大地充分涌流,为现代化产业突破性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另一方面,要在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上下功夫。渭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扬优势锻长板,关键是充分发挥好“链长制”作用,狠抓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体系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对4条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要强化龙头带动,做靓品牌、拓展市场,推动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转变,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对12条工业产业链,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钢铁及有色等传统产业工艺、装备、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对于印刷包装、增材制造、现代化工等有优势的产业链条,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对于储能、风电等有一定基础的产业,要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对于氢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有广阔前景的产业,要提前布局、大力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对4条文旅产业链,要以落实《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深度挖掘渭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业态布局,突出多元消费,精心做好留客文章,加快把渭南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生产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我们要把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准、理解透、落实好,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强力度,奋力推进具有渭南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